張永生
清明小長假將近,很多人將祭掃列入了節日計劃。這是一種習俗,也是一種文化。在這樣的時間節點,包括海南在內的全國不少地方都發出了倡議書,倡導人們文明祭掃、綠色祭掃,并提供各種便利,很及時,也很必要。
關于清明,《歷書》這樣記載: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丁,為清明,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,蓋時當氣清景明,萬物皆顯,因此得名!鼻迕,可以說是節氣與節日的合體。其中,節氣是“天時”,是單純的自然時間;而節日則屬于“人時”,它是社會文化的時間選擇。
“南北山頭多墓田,清明祭掃各紛然!比绻f慎終追遠、思親懷故是根植于中國人心靈的倫理價值,那么,追念逝者、珍視當下,則是清明祭掃的本義所在。正因如此,人們讀到“祭而豐,不如養之薄也”——宋代歐陽修《瀧岡阡表》中的這一深情表達時,常常能夠產生共鳴。在對逝者的追懷中,在與逝者的“對話”中,生者的情感得到了表達,心靈得到了撫慰,對生活的意義、生命的價值的理解也逐漸升華。
伸展慎終追遠、思親懷故的情懷,也是認識傳統、弘揚傳統的過程。古人常說,“道不遠人”。很多傳統之所以歷經風雨滄桑依然生命力旺盛,能夠溫潤人心,就在于它是開放的而非封閉的。一方面,傳統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態度,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;另一方面,隨著時代場景的切換,傳統在保持價值內核的同時,也注重吸納新的內容,接受新的“打開方式”。不拘一格,吐故納新,適應時代變化,擁抱現代文明,清明祭掃也應如此。
當然,助推清明祭掃這樣的習俗適應新變化,注入新內涵,發展新形式,不僅需要個體積極參與,也需要相關方面發力。這里,注重科技賦能十分重要。有的地方運用數字技術,將逝者生平事跡、影像資料等信息進行整理、編排上傳到電腦后臺,祭掃者掃描二維碼進入鏈接,就可以進行瞻仰、追思和祭拜。新的祭掃方式因打破了時空束縛,省卻了舟車勞頓,為不少人所接受。也有的地方推出了由特殊新材料制成的水溶祭祀用品,其中包括信箋、折疊花等。富有科技含量的用品,因照顧了人們的心理訴求,又對環境十分友好,吸引了祭掃者使用。這些也從側面說明,送新風入習俗,融文明于祭祀,有很多可以作為的空間。
“清潔而明凈,故謂之清明”。清明祭掃,貴在心意、重在文明!凹廊缭凇,一束鮮花、一篇祭文、一個鞠躬、一刻靜思,乃至“云上祭掃”,同樣都能夠寄托情懷、傳遞思念。相形之下,焚燒祭品、燃放鞭炮,盡管看起來也符合“傳統”,卻容易污染環境,不利于健康,也會埋下安全隱患。何況有些高檔祭品制作精美、價格不菲,付之一炬,造成資源浪費不說,還會增加家庭的經濟負擔。這些恐怕與“氣清景明”相去甚遠,與現代文明難相契合。
回歸清明本義,不失祭掃初衷,文明祭掃、綠色祭掃,收獲環境之“清”、心靈之“明”,清明也就更有文明質感。